雌小鬼徒手拔牙、开水泡澡,毛子做的黑童话游戏也太生猛了 全球快播
上个月,一个叫《惊悚故事 3:英格莉忏悔录(Creepy Tale 3: Ingrid Penance)》的独立游戏发售了,这是来自一家俄罗斯制作组的解密游戏,目前 Steam 好评率为 97%。
别看这游戏似乎关注度不高,它的前两代其实在国内小有名气,B 站上有不少相关视频,播放量从几十万到数百万,有可能你都见过。只不过,很多这些视频都没提游戏名,大家恐怕更没看出这是一家俄罗斯公司,毕竟他们做的东西都是建立在西欧童话上的。比如这是二代《惊悚故事 3》和前两作一样,剧情上较独立,玩法也类似,都是经典的横版解密,你要做的就是找到各种道具,解开谜题以推进剧情。不过这一作里,加入了一些新玩法和机制,让游戏性增强了一些,比如这一代里有不少躲猫猫场景。
游戏最大的亮点,显然是美术和氛围。《惊悚故事 3》是建立在多个经典童话的基础上的,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安徒生的《踩面包的女孩》。
【资料图】
游戏说的也是一个自恋的女孩,因为踩着面包走路,掉到了魔境。这个魔境里有各种经典童话的黑化版,从格林童话到牙仙,味很正。
制作组曾在采访里说,因为他们在俄罗斯的粉丝已经够多了,所以想做一些面向世界的东西,没采用俄罗斯自己的童话。但这游戏里的女主,也是真有种刻板印象的毛式生猛,她不止自恋,还非常机车,遇到任何角色都能怼一两句。在游戏一开始,她就掉入了沼泽女妖滚烫的汤里,然后就这么泡了一会儿直接爬出来了,还无缝衔接怒喷女妖。到后期,有传送点是在两个棺材里,女主要传送,就得进出棺材,而她开棺材的方式居然是一脚把棺材门给踹开。
在另一个片段里,她需要弄一颗牙齿来开门,这时你可以控制她拔自己的牙。没想到这女孩居然直接拿着铁钳就上了,游戏还给了个拔牙的大特写,这生猛表现看得我大为震撼。除了机车的一面,女主也确实自恋,当遇到酸雨时,她担心的是弄脏自己漂亮的头发,经过各种地狱景象后,她看到镜子时的感叹竟然是磨难让自己变得更美丽了。这人设是真的新颖,而且意外的不惹人厌。游戏的主体玩法是解密,里面的谜题设计很有意思,俄罗斯人设计解密颇有经验(就是总喜欢在不相干的游戏里插解密)。这些谜题也有难度,它们虽然逻辑清晰,却几乎没引导,要做什么,该怎么做,全得由你自己琢磨。所以,游戏有种回到解谜游戏黄金时代的感觉,在 20 年前,冒险解密游戏的谜题设计是真的有趣,也是真的难,有时候想破脑袋都想不出是怎么解的。我一直好奇那个年代的玩家,假如不买攻略书和杂志,要怎么通关。另外,《惊悚故事 3》还有多结局,女孩可以在各种地方选择不同做法,对 NPC 做出不同回答,谜题也有各种解法。根据你的选择,她会积累善恶值,分别显示在两只手上,这善恶值会决定你拿到 3 个结局中的哪一个。左恶右善比如刚才拔牙那里,如果你选择拔自己的牙,就是善行,而如果拔被绑架孩子的牙,就是恶行。
有趣的是,其实你没必要完全走圣母路线,而是可以一面嘴炮所有人,一面救下游戏里所有被恶灵抓走的小孩,这样一来,你就会塑造出一位个性十足的反英雄角色。
这个善恶值的设定也挺有新意,它有时不是简单做好事或坏事。比如在最后,你需要烧毁某个珍贵的东西来解开机关,而这时其实是没有其他选择的。但假如你一开始就毫不犹豫地烧它,便会被判定成恶行,而先烧别的,万策尽了再烧它,就会变成善行——现实无法改变,很有黑童话的气质。有时,这善恶选择又有点黑色幽默,比如你面对恶魔,可以 " 礼貌地请它做事 ",也可以 " 无礼地请 ",后者的效果那是一个傲娇雌小鬼。
游戏黑童话的背景设定是最大的亮点,它同时做好了 " 童话 " 和 " 黑 " 两个方面,有些地方还挺考究。比如其中的牙仙,都是些折磨牙齿的恶魔,这个其实和 19 世纪前人们对牙疼的幻想是对应的,那时候,西方人以为牙疼是恶魔在牙里折磨人,以惩罚人的罪孽,所以当时有很多以此创作的艺术品。地上全是牙说到黑童话,科普一个冷知识:其实 " 魔镜魔镜告诉我,世上最美的人是谁(Mirror mirroron the wall, who"s the fairest of them all?)" 这句所谓出自《白雪公主》的台词,是后人歪传出来的,它从不在原版童话里,这是著名的曼德拉效应例子。原版是 "Magic mirroron the wall, who"s the fairest one of all?"另外,游戏里很多角色的台词是押韵的,这是民谣童话的写法,育碧在《光之子》里也是这么弄的。这让游戏的黑童话氛围更浓了,有时还有点文学韵味,里面一个恶魔甚至说了句《论语》里的话。
如果你喜欢《弗兰的悲惨之旅》这种黑童话解密游戏,那就可能会喜欢《惊悚故事 3》。《弗兰的悲惨之旅》不得不说,俄罗斯人搞黑童话有一手,毕竟斯拉夫文化一直就有点黑,像《天鹅湖》《胡桃夹子》都有点诡异神秘的味道;著名的巫婆芭芭雅嘎也出自斯拉夫民谣——虽然这名字现在快变成《疾速追杀》里约翰 · 威克的代言了。09 年左右,国内有过一波黑童话热潮,《失物之书》和尼尔 · 盖曼的很多作品都是那时候引进的。最近几年,营销号又带起了一波类似 " 原版格林童话恐怖真相 " 的风潮,虽然很多所谓的原版黑童话,都是后人编的,但不影响黑童话成了种极具魅力的题材,它到底是怎么诞生的,其实不重要。日本有段时间也对黑童话题材很着迷,出了不少风格另类的黑童话动画 / 书,比如这是《世界恐怖童话》里的灰姑娘。最后,俄罗斯其实经常出现一些很不错的独立游戏,上面提到的惊悚故事系列,算是商业化的典范。还有些制作组是不走商业化路线的,比如我们已经提过很多次的免费 Galgame《永恒之夏》,以及下面这个叫《血、肉,与混凝土(Flesh, Blood, & Concrete)》的作品。
这是个有点像《沙耶之歌》+《恐怖美术馆》的小品作,虽然通关时间就 1 小时,质量却不马虎。它说了一个流浪的孤儿,误入一栋废弃楼房的故事,在楼里,她看到了奇怪的血肉,以及一个穿苏联校服的萌妹。游戏虽小,却充满后苏联时代的萧瑟文学气质,游戏隐喻性极强,人物塑造饱满,配乐也不错。你可以在这里看到破败的雪街、陈旧的赫鲁晓夫楼,以及那些苏联时期的旧课堂、火箭模型和海报。女主对着火箭模型和海报的沉思,以及萌妹最后对女主颇有 EVA 风韵的告白,都有浓烈的俄罗斯味:一方面带着私化的忧伤,一方面又有种宏大的时代性怀旧。游戏里被遗忘的废弃大楼,混合着血肉和回忆、眼泪和怀抱,时而如怪兽,时而如幻梦,本身就很有象征性。在最后,萌妹弹起钢琴时,女主听到了独白:" 我有 15 个不和谐的部分,彼此争斗不休 ",结合苏联 15 个加盟国的背景,其隐喻一目了然。设计师塔特林梦中的第三国际纪念塔,苏联早期理念和构成主义艺术的代表。幻想图孤单而温暖,悲伤又浪漫,不搞三流吓人桥段,还有些出色的演出效果——这就是《血、肉,与混凝土》给人的感受,对有些人来说,它可能比《惊悚故事》还对胃口,今天正好借着话题推荐一下。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