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天观热点:这个“果蔬女王”14年扎根农场 她种的“空中草莓”亩均产值突破10万元
“从早晨到黄昏,每天我都是在这片500亩的蔬果园度过的,它们就像我精心呵护的孩子。”在鄞州区天宫庄园的桑果园,今年40岁的胡君欢看着桑果树上果实累累嘴角满是笑意。今年桑果长势喜人,再过十余天,一颗颗紫红色的桑果就会挂满枝头。
从2009年来到天宫庄园到现在,在果蔬种植行业摸爬滚打了整整14个年头。胡君欢从一名普通的农业技术员到技术总监,见证了天宫庄园从传统农业到数字农业的跨越,这正是宁波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缩影。
视频制作 记者 王悦宁 实习生 徐洋岚
(资料图片)
初出茅庐就解决了“白果病”
14本工作日志记录工作日常
在天宫庄园,桑果的种植面积是最大的,足足有100多亩。现在,桑树上挨挨挤挤挂满了绿色桑果,预计今年亩产能达到1200多公斤,远超标准水平。“今年桑果长得特别好,一年一度的桑果节这个月就要启动了。”看着一颗颗饱满的桑果,胡君欢心生欢喜。
胡君欢正在检查桑果
胡君欢祖籍舟山,2009年研究生毕业后,她辗转来到天宫庄园,成为一名农业技术员。初来乍到,她就碰到了一桩“老大难”问题。当时,桑果是天宫庄园的主打水果,因为白果病(菌核病)连续三年颗粒无收,对旅游业影响很大。“技术人员试了很多方法都不管用,我学的刚好是植物保护专业,他们就让我试一试。”这一试,胡君欢就“一炮而红”了。经过半年时间的药剂实验,她“对症下药”,防治效果明显。2010年,桑果迎来大丰收,胡君欢的名字就这样被大家记住了。
这些年,她一直潜心研究桑果菌核病病原菌种类,摸索其生长规律和侵染时间。2013年成功研究出了一套防治桑果菌核病的无公害防治技术,桑果产量屡创新高。这背后,是她日复一日的精心呵护。
胡君欢每天都奔走在果蔬大棚,一天要巡查两趟,一趟就要一个半小时左右。“每一种水果在不同的成长期都会出现不同的问题,我每天都要去看一看,不然心里不踏实。”哪怕是周末,她都要去转一转。
“4月7日,晴,7—20℃,桑果菌核病调查:未发现病果;草莓红蜘蛛发生情况调查;西瓜、甜瓜苗生长查看,安排明天施肥……”这是胡君欢当天的工作日志,也是她每天的日常。这些年,她累积的工作日志足足有14本。“工作以来,我一直保持着每天写日志的习惯。”胡君欢坦言,当初只是为了便于记事,后来这些小小日记本竟成了工作的好“帮手”。“从这些记录里,我可以发现果子的生长规律,也更便于我发现问题。”
胡君欢的工作日志
全国各地取经,引进水果新品
实现“季季有果,月月可摘”
“现在木瓜正是成熟期,是当季可以采摘的水果。”在胡君欢的带领下,记者走进天宫庄园的木瓜大棚,一排排木瓜树生机勃勃,一个个肥硕的木瓜挂满枝头,飘出阵阵果香。这是从台湾引进的牛奶木瓜,正在成为采摘游里的新宠。如今走进天宫庄园,4月有草莓、小番茄,5月有桑果,6月有蓝莓,7月有火龙果,8月有无花果……游客感受到了采摘乐趣,旅游业红红火火,而这一切要从2012年说起。
那一年,天宫庄园开始引进果蔬新品,提出“季季有果,月月可摘”的目标,胡君欢便扛下了这个重任。2010—2015年间,她前往福建、金华、山东、河北等地考察,引进了台湾红心火龙果、无花果、甜樱桃等新品。
引进水果有时难免会“水土不服”,胡君欢就狠狠栽过跟头:一般亩产1500多公斤的甜樱桃,到了宁波,亩产却只有250公斤。“当时我们引进了1000株3年生以上的大苗,种植了10亩地,因为坐果不佳,每亩直接亏损2万多元。”后来,她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,主要原因是对于大部分甜樱桃品种南方的冷积温不够,造成甜樱桃开花少、结果少。
从甜樱桃的失败中汲取经验后,之后的每一步胡君欢都走得小心翼翼。在引种火龙果的第三年,亩产开始逐年走下坡路。她频繁往返宁波和福建,找当地的种植大户取经。总结经验后发现,是因为种植过程中水分管理欠缺。回宁波后,她开始改进栽培技术,在火龙果大棚内安装环境感应器,通过仪器监测,每天定时定量提供水分。次年,火龙果产量明显较前一年增加了10%。
数字化给传统农业带来更多可能性
“空中草莓”亩均效益突破10万元
一株株草莓植株整齐地种植在栽培槽里,栽培槽悬于半空中,高度可以通过电机来控制。每个周末,到天宫庄园采摘草莓的游客络绎不绝,而“天瀑草莓”则成了网红。一颗颗红艳艳的草莓悬挂于栽培槽两侧,远远望去,红色果实点缀其间。
“天瀑草莓”
胡君欢告诉记者,这里的“空中草莓”是去年刚栽培的,采用的是智能化数字管理系统,包括环境监测、视频监控、病虫害监测监控、水肥一体化滴灌等系统,可根据草莓的生长需求,将室温控制在10℃-28℃,并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实时查看植株的生长情况和工人操作情况。在智慧农业的加持下,这里的草莓采摘期能持续到4月底。值得一提的是,空中草莓的亩均产值已经突破10万元,是传统栽培的2倍多。
“你看这个奶油生菜,叶片翠绿,口感软糯,非常适合生吃!”在“蔬菜工场”,胡君欢自豪地向记者介绍“种植床”上的水培蔬菜。记者注意到,这些蔬菜不是长在土壤上,而是在一个个“种植盘”快速成长。特别的是,同一品种的叶菜,大小叶展几乎一致。
相比传统的种植模式,水培蔬菜的病虫害少,生长周期短。在蔬菜工场,可实现温、光、水、气、肥的合理化配置,让农产品标准化稳定提升,便于大规模种植。记者看到,现场整齐摆放着47张种植床,有10 余种水培蔬菜。基本上,每张种植床上就有360 余个种植盘,每个种植盘上有五六株水培蔬菜。“通过水肥一体化系统,什么时候给水,要添加哪些‘营养’,都可以提前设定。”胡君欢告诉记者,基本上水培蔬菜的生长周期在30天左右,可以现采现吃。
“传统农业到数字农业这条路并不好走,我们也曾走过弯路,但一直在探索,一直在追梦。”胡君欢想一辈子和农业打交道,苦在其中,乐在其中。
记者薛曹盛 王悦宁通讯员沈新娜
关键词: